Update Info.

都說了我的老本行是西洋音樂!! (雖然現在這麼說好像都很沒有說服力,但我堅持這是實情XD)~2010/05/23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挑戰] Twitter or Plurk? 這還用問嗎...

原文:http://metamuse.blogspot.com/2009/07/twitter-or-plurk.html

By the Writer: Muser

「Twitter or Plurk」的思路其實跟「選 Blogger or 無名」的思路很接近,而這個很巧的,也在不久之前剛寫過相關的主題,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站該有的重點開始使用 Twitter ;看到 Jas9 的 Twitter vs Plurk 文章之後覺得只有單一的數據圖表而說微網誌大戰似乎可能有點不足,底下又有人給了一個連結說什麼去年 Plurk 的流量就已經超過 Twitter 云云,這有可能造成閱讀上的「完全誤解」,這會讓一些「只讀而不搜尋資料」的閱讀者誤以為 Plurk 真的就跟 Twitter 已經平起平坐或是可以相提並論了;想說資料查都查了,乾脆寫一下好了,相關數據資料是以 2009/06/30 的搜尋資料為主:

或許不少人受到上一期商業週刊的專題影響,開始注意到這似乎是一個可以再次極度發揮的主題(無奈的是我們比這些商業週刊要跑得更前面一點),而這個話題背後的運作是不是受到某些行銷勢力與廣告公司的影響還不知道,但是以時間點來說,有些廣告公司似乎正打算培養炒手往這個方向去走,但是至少比國外進入 Microblog 進行網路行銷的時間慢了一年以上;

我比較在乎的是使用者端的選擇,像是 Jas9 的文章所產生的選擇,因為至少使用者要在一開始就會想選擇到一個覺得「對」的地方,或是看到網路上的文章而建議使用者到一個對的地方,這個對的地方是站在更有說服力的立場上,而這個立場卻不見得是很多人已經說過的立場,所以,先來看一下 Google Trend 的資料: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母體僅限定在台灣:

恩,看起來 Plurk 一飛沖天,一片形勢大好之勢,真是如此嗎?這個值得思考一下;而使用 Twitter 的是哪些人呢?這個可以再思考一下;兩個問題留到後面再說;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母體僅限定在中國:

先不論前幾個月前 Plurk 開始被中國長期封鎖, Twitter 不論 Plurk 封鎖與否都在中國有很大幅的提升,這種使用人數的上升是很獨立的,而並非與 Plurk 之間有高低互見的,尤其是受到伊朗選情中 Twitter 的複合應用激勵下,也讓中國網民開始推推看;香港就別說,似乎根本看不到 Plurk ...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母體僅限定在日本:

夭壽, Plurk 完全不見蹤跡... 光親日宅男的生意在 Plurk 上就不用搞了...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母體設定在全球而非區域:

看到底下趴著那條完全沒起色的線嗎?那條是 Plurk ...

不少國內媒體刻意在提及 Twitter 時也似有似無的提到 Plurk ,尤其是數位時代,不過在其他國家的新聞或 Blog 倒是相當少見,不信的話可以再看一下這兩個關鍵字的全球搜尋趨勢(母體設定於全球而非區域),也就是說觀察幾個區域之後(包括美國、澳洲、、、) 幾乎可以斷定 Plurk 一開始就是由台灣養大的,根本就不到「亞洲」的規模(無怪乎創辦人一直在台灣來來去去?);

前面有提到流量的問題,這個服務在台灣的流量似乎一飛衝天,可是卻發現原本是一個立足國際的服務系統一下子跌落到台灣這個小圈子裡,可能是希望能靠台灣把這個服務給撐起來,至少在台灣建立起達到商業規模的使用者數量或是特殊的商業模式,但是這圈子除了第一代有先見之明而進入的初代部落客擁有很大的粉絲圈之外(像是朱學恆或酪梨壽司),第二代使用者所帶進去的圈子似乎都太小了;如同次世代主機一樣的次世代部落客大多選擇進入 Twitter 的居多,而選擇 Twitter 的原因大多起因於前述的「工具」,而前述的工具也正因 Twitter 本身的國際流量而逐漸在發生與新生當中,這也同樣回答了第二個「Twitter 流量雖低,主要是誰在用」的這個問題;

仔細觀察一下次世代部落客,會發現次世代部落客與其它國家(像是中國或是日本)的連結性比初代要豐富許多,這些人大多選擇國際平台去進行社交與連結,而在 Twitter 上所建立起來的圈子都相當的大且廣,從兩岸三地直至美日兩帝國都有,光是國際連結圈子才夠大的這一點,回頭想一下「成功的社交網站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以及「使用者為什麼要加入社交網站」的原因,再加上「為什麼 Twitter 會從微網誌被轉而認為是社交網站」這幾點因素,就足以讓使用者選 Twitter 而棄 Plurk 於不顧了;

這個情況跟一開始選擇 Blogger or 無名小站的情況很像,台灣的網路使用者在現階段選擇 Plurk 就像當時選擇無名小站一樣,沒什麼不對,不過基本上你卻有更好的可以選(尤其是看到無名之後那個扶不起的模樣就...);我們只能先假設現在的台灣因為廣告公司與媒體的互相配合來炒作讓 Plurk 能見度較高而 Twitter 知道的較少,所以在流量上台灣所走的趨勢完全跟國際趨勢逆向而行(這情況跟 Blogger vs 無名的初期實在是很像);如果再加上行動設備(像是 iPhone / iPod Touch 上的應用)與各式軟體外掛的支援性(一堆靠 Twitter API 製作的網路服務)這些原因來說, Twitter 無疑才是最好的選擇;

大戰要雙方都有戰意,看到上面的統計圖形就應該知道,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所謂的「大戰」可言啊...甚至連區域戰都沒開始,因為 Twitter 的手還沒伸到台灣就已經在繁體中文的世界建立起一片勢力龐大的小天了... 也就是說在 Twitter 當中的繁體中文使用者似乎菁英意識比較高的(啊? Buboo ? Buboo 是誰? XD )。
最後還有一個 Plurk 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在 Google 中可以搜尋得到 Twitter 內個人撰寫的內容(畢竟本質還是 Blog ),但是 Plurk 的內容幾乎是跟搜尋引擎 Say byebye 的狀態(因為界面要長那個樣子似乎就沒辦法避免那種結果),還會想選擇 Plurk 嗎?唉...

現在再來看一下 MySpace vs Twitter vs Plurk 的情況,母體設定在全球而非區域, Blogger.com 是 Google 的服務之一所以無法得知數據:

對於這種大幅下降後尾巴開始微幅上升的情況,我所能提供的想法是:
1.在經濟不好的時期要有心情寫長篇大論很難、要很快樂的分享照片很難;
2.但是要罵一兩句很簡單,所以跑去用 Twitter 的人變多了;
3.一堆人失業,在排隊等面試的時候 Twitter 最好了;
4.會寫長文的人真的、真的、真的是不多,寫 Twitter 就好了;

大多的人只能說個一兩句後貼貼照片而已,在 2005 年部落格與 Blog 爆紅之後一堆人註冊 Blog 想盡辦法要 Show 自己、要跟隨那個默默消逝且從未真正發生的 Web 2.0,直到現在變成有 95% 的部落格不再進行更新 ,Twitter 從 Blogger 或 MySpace 當中拉走一大群因為媒體宣傳而進入 Blog 但是根本不常寫文章的 user ;觀察現在台灣的「部落格」,Plurk 也拉走一大群人,號稱趨勢的專家也希望能夠在 Plurk 上開闢新的戰場而上雜誌賣弄已經被評的一無是處的趨勢專長;MySpace 翹起的尾端已經透露給我們一個訊息,真的想寫文章、真的想記錄一些網路事的人,似乎可以開始回籠認真的寫文章了,就讓那些人安心的離去吧;而 Twitter 似乎可以讓我發洩情緒罵些人,而不用在這邊刻意把文章寫長,真好!

PS: 不知道是不是由我開始對台灣許多寫部落格的人使用「部落客」一詞的,至少我在用部落客這一詞之前沒聽過其他人這樣喊的,而會用「客」來稱呼這些人,是因為這些人就跟政客的「客」一樣,哪邊有利益名聲地位就會往哪邊鑽,不過短時間鬧一鬧就會走了,時間也跟一屆立委的任期差不多,所以才稱他們叫做「部落客」,後來有些人用了,媒體也用了,而現在很多人都說這些人叫做知名部落客,真的很符合我原本稱呼他們的原意啊。

--------------------------------------------------------------------------------------

我覺得啦,推特還是噗浪,本來就沒有什麼「這還用嗎...」這樣的問題,因為無論設計的特色或優劣在哪裡,軟體或服務本來的對象就只人而已。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電腦本來就是為了服務人而存在的,所以我覺得所有的問題與答案都是相對的。是,我認為推特和噗浪的關係就有點像是Mac和微軟的瑜亮之爭,但被評價為劣者並不代表他就是一無是處到「誰還會想選擇它」的地步,因為假設今天我要把我家的電腦全部換成Mac,或是送我爸媽iPhone用,我敢說我全家一定會鬧暴動。這就是為什麼在通用設計中,老人、小孩、肢體障礙、一般用者等等的設計概念會完全不同的原因。

所以我才講,「XX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或「誰還會想用XX」的結論,實在是偏離脈絡的邏輯謬誤。而且就本文而言,作者並沒有解釋既然有推特比較好的結論,那為什麼台灣人還是比較喜歡用噗浪?如果說是媒體或部落客炒作的話,那他們為什麼不炒作推特呢?這才是我們想要問的問題,「到底為什麼台灣人愛用噗浪」?

拉哩拉雜的,以下挑戰一些本文中我認為的謬誤:

1. 微網誌在台灣根本沒有所謂的什麼大戰(雖然本文後免也講說根本沒什麼大戰,但他的理由是推特早就遠遠超卻噗浪),因為這種服務是跟著朋友走的,不會說你想用什麼就用什麼,你想怎麼換就怎麼換,這是一種團體的氣氛。本文把噗浪講得好像處心積慮要占推特的山頭,但我覺得這兩邊的服務根本就是天差地別,也各自有發展的特色和族群。

2. 列出幾張圖片完全是不必要的,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台灣的一飛衝天是噗浪發展的特色,而這個現象也正是我們想要探求的。無論下文把推特說得有多好,這些在前面的圖卻是不斷地在提醒我們:「那到底為何台灣人愛用噗浪」?作者並沒有說明這個疑問。

3. 作者一再提及噗浪被媒體或部落客炒作,但我認為這並非噗浪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就像是之前也一直在炒作推特,但我用了以後完全沒有持續的動力。我覺得「推薦」對網友來說很重要,但若非更深入的原因,例如習慣、社群等等,否則網友並不會傻傻就跟著炒作走,就像葡式蛋塔後來為什麼會消失一樣。再說了,媒體或部落客為什麼要持續炒作噗浪呢?就國際趨勢來講,推特的小道消息比噗浪多太多了,但為什麼台灣人就愛噗浪?作者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最後,作者認為第二代的噗浪客所帶進去的圈子很小,這點我並不同意,因為我和我的朋友帶進去的人數都蠻多的,除非我們真的是少數,或是這種數字在作者眼中真的只是小咖。

4. 推特的圈子確實比噗浪大很多,但是我覺得噗浪的特色本來就比較偏向於「實名社交」,而非推特的「微網誌社交」。推特無法像噗浪一樣,和朋友一起像在用MSN群組一樣根據主題閒扯淡,就是最大的不同。在推特上,我可能會想知道各式各樣的人做了什麼講了什麼,但在噗浪上,我卻只想和我的朋友亂喇賽。比起推特,噗浪更親密,所以並不需要什麼國際性或很大的圈子。就像是噗浪中我的好友設計一樣,這個平台的特色本來就是個「小圈圈」。就像噗浪的宗旨:「噗浪是用來關心朋友的」,我覺得這就是噗浪和推特無法類比的地方。

5. 噗浪的行動性和支援性不如推特,但那似乎完全不是重點。大家會用噗浪的原因,最大的理由就是噗浪是個「可以和朋友們在網路上相聚,而且一點也不覺得無聊」。我自己是先用推特的,我就感覺推特的親切感遠遠不如噗浪。真要講的話,噗浪贏推特,就是因為台灣人愛「博感情」吧!

6. 「Twitter的繁體中文使用者似乎菁英意識比較高」這個結論,我是同意的,因為推特本來的實名社交性就比較低,所謂的菁英應該是希望別人來follow他的言行,而follower所提供的言行就是一種回饋。但噗浪的氣氛卻不是這樣的,噗浪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朋友們盡情「亂鬥」的地方,功能和氛圍完全不適合某人的身分是「菁英」的時候。所以如果像是作者所謂的「菁英」,或是公司行號想行銷的時候,我反而會比較推薦在推特上弄帳號,因為比較不亂,訊息發佈和回應是有條有理的。

7. Google搜尋無法搜到噗浪的內容,我覺得也完全不是重點,因為噗浪的意義在於「閒扯淡」,誰會沒事很認真地搜尋閒扯淡的內容?當然噗浪也會像推特一樣有一些蠻具組織的小短文出現,但那好想常常都是為了要引發後面的閒扯淡而存在。噗浪現在弄了一個搜尋,大概只是想要搜尋一些大家閒扯淡中偶爾出現的經典笑料或是重要提醒(通常都是沒找到就算了),不像是推特會針對事件或關鍵字進行分析性等較深入的搜尋。而且,我想會用噗浪的人,應該沒有很介意搜尋這個功能。再來一遍,拿推特的優來講噗浪的劣,沒有什麼意義,就像是雖然同是貓科,但拿老虎的優來論貓的劣根本就是阿呆

8. 作者似乎對「部落客」三個字有異常的情結?Anyway,這些部落客對噗浪的熱情有多久,我們拭目以待。至少目前噗浪對我而言,整個就是我社交的救星!

結論:

全世界的人都在用推特,我也覺得推特很厲害,但他似乎沒有比噗浪更適合台灣的脈絡。誰比較好我覺得一點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人喜歡用。或許應該說,我們喜不喜歡用?

推到 Plurk!

沒有留言: